LOGO

抵抗的原力: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

作者:高千惠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4-07-1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626743016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28頁
開數:17 x 23 x 1.64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藝術

定價:NTD$ 480
優惠價:NTD$ 432
庫存 > 有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行旅者。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作有《爐邊生藝──現代化邊緣的女性藝術故事》、《出界──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藝術──以XX之名》、《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非藝評的書寫》、《日常的誘惑》、《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千里絲一線牽──漢唐織錦的跨域風華》、《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之旅》、《百年世界美術圖象》、《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等。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

  一本為非主流、蛻變者、抗爭者、失敗者、孤獨者、身分不明者、無法被歸類者所寫之書。

  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從書寫性別史敘的動機出發,透過神話、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圖像與影像,分別描寫了不同抗爭時空下的社會生存與創生模式。

  從神話到神學,性別的認同與差異,這趟有關個人與群體、現實與想像、生活與藝術間的探索之旅,也如同人類社會文化的縮時與縮影,形成影響世代人際觀的文化脈絡與一段自成體系的藝術史。

伏藏──從性別論述到酷異美學

匱乏與多餘的源頭

走出二元化的性別社會,當代文化思想生產了性別、性向、陰性氣質與陽剛氣質的再書寫,也透過藝術實踐與大眾影視工廠的傳播,為跨性論述與酷異美學提供了蝶變與再生的過程。

1985 年成立於紐約的游擊隊女孩,是匿名的激進女性團體。為了保持匿名,成員們戴上大猩猩面具。她們認為隱蔽身分是因為議題比個人身分更重要。其第一個行動是對現代美術館1984 年舉辦的「近期畫作與雕塑的國際調查」展覽作出回應。之後,游擊隊女孩擴大目標,開始將種族主義納入抗議範圍。她們利用海報、書籍、布告欄及公眾演出,揭露藝術圈內的歧視與不實,這些內容成為1980 年代重要的性別與種族聲言。由於游擊隊(Guerrilla)與大猩猩(Gorilla)諧音,游擊隊女孩也因此被視為具有「男子氣慨」中的「猩猩氣慨」。

1990 年代,進入是性別運動和論述「蝶變」與「再創生」的年代。從異性藝術、女性藝術、同志藝術、陰性書寫到酷兒藝術,社會裡的性別位置和權力配置,為文化研究領域提供一條論述與行動的抗爭脈絡。在「性別和性」的議題,創作者不僅試圖從身分與認同的身體概念中胎變而出,女性藝術本身也開始出現異化現象。從順從到抗爭、從陰性到陽剛、從典範到酷異、從兩性到跨性,伴隨著視覺文化的展演,性別的迷覺過程也從非典的實踐行動,進入經典的論述形成期。

母型的蝶變與再生

回顧西方「性別與性」議題發展,從「藝術」與「女權」的革命到「酷兒美學」的誕生,其論述先重複了古代神話,有關鐵阿瑪的史詩過程:權力征戰、文本反覆、解體犧牲、形象曲扭、隱藏式供奉,並在其他文化的接力傳說中,回到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神譜》的典故,有了阿芙蘿黛蒂式的再生故事:弒權、閹割、拋棄、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