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的青芽歲月

作者:鍾玲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22/08/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450472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36頁
開數:14.8 x 21 x 1.5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文學/小說/散文創作

定價:NTD$ 420
優惠價:NTD$ 378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鍾玲

  威士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職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區、香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任協理副校長、院長及教授等。著有小說《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和《深山一口井》(九歌)、《鍾玲極短篇》(爾雅;香港,匯智)、《天眼紅塵》(北京,人民文學);詩集《芬芳的海》(大地)、《霧在登山》(匯智);散文集《發光的人》(佛光文化事業)、《大地春雨》(香港,天地)等。學術專書五本。

內容簡介
  由戰亂年代的磅礡國史到個體微細的人生歷程。

  鍾玲沉澱時光,以照片為引,歷歷刻畫成長於上世紀的軍人子女、作家與學者,半生所遇人事與生命轉折。

  鍾玲既是著名學者,亦是勤於筆耕的創作者。七○年代在美國威士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後,於國內外各大學任教,學術生涯成績斐然。同時寫作之筆並未停歇,出入詩、散文、小說,也跨足電影《山中傳奇》等編劇工作,意境交融間引出深意。本書為鍾玲自述散文,加以照片佐證,描繪對其人格養成與生命啟發影響深遠的青芽歲月。

  父親為駐外海軍武官、母親出身廣州富裕家族,生於二戰末期的鍾玲,成長正與戰後的中華民國史相映照。全家隨父派駐日本之際,正值國共內戰。作者除了回憶幼時懵懂的扶桑生活,也不忘由長輩口中或書籍紀錄中拼湊大時代的動亂離散,銘刻自身來處。敘述父親索還甲午戰時遭日軍擄去、展示於公園的戰艦鐵錨,洗刷國恥;又或是健筆書寫突破共軍包圍的鄰家伯伯、加入撤退國軍的小舅、一江山戰役的衛國將士,刻畫時局下人們的艱難選擇。

  由大我的國史轉入小我的生活史亦切換自得。或在長廊屋串門、或在禁區樹叢探險,橫跨世代的交情串起關係緊密的眷村生活。上了中學,少女鍾玲談笑指點,編導戲劇轟動女中,舞台上一展創作導演長才,台下則與同學共享真摯友情,吸收中國古典、外文小說,甚至仙俠小說《蜀山劍俠傳》的文學啟蒙。五、六○年代台灣與美國關係微妙,身為軍人子女,在第一現場感受其中的矛盾複雜。先東海而台大再至美國威士康辛大學,在人文之風的薰陶下,鍾玲珍視生命中每一段緣分,細數受教於余光中、齊邦媛、聶華苓的師生情誼,也娓娓談起與林文月、方瑜共度親密相知的時光。

  以自述為軸,全書卻不盡以編年作傳,而是用散文筆法勾勒出流轉於各地、沉澱思考的半生風景。五十篇文章描寫生命裡五十個起點,在節制的情感調度與曉暢的行文中,細緻描繪時代氛圍與人物像,更探索人的內在如何形成,指認外在世界的影響如何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印記。

本書特色

  ★繼《餘響入霜鐘》、《深山一口井》後,鍾玲由老照片追索記憶,融合家史與國史,以五十篇自述散文構築個人生命歷程。

目錄

目錄
各界推薦 陳義芝、甘耀明、黃秀蓮、須文蔚、鍾堅

開場白

第一輯 由懵懂的神州稚齡說起
1. 童年相片和記憶
2. 我在抗戰末期出生
3. 母親十六歲掌廣州的家
4. 父親一九三○年代是學霸
5. 疼愛我的祖母
6. 在上海黃浦江的拖船上

第二輯 由幸運的扶桑童年說起
7. 身為海軍的女兒
8. 任外交官的父親洗刷國恥
9. 為什麼那麼多童年相片?
10. 親切的動物
11. 我在日本女童祭典上跳舞
12. 恐懼藏在童年
13. 舞蹈天成
14. 做回小孩跟小孩玩
15. 在東京幸運的娃娃城
16. 因弟弟的來臨而蛻變
17. 一生看三歲
18. 專業花童

第三輯 由左營的海軍小學說起
19. 在台灣唯一的親戚舅舅范傑
20. 親人血緣和生死剎那
21. 檜木長廊屋
22. 兩代交情八十七年
23. 青天白日勳章英雄陳慶堃伯伯
24. 一甲子無縫接軌的童年玩伴
25. 肉蕾
26. 海軍子弟小學的師長
27. 美國海軍在左營
28. 一江山和永定艦──父親參戰

第四輯 由高雄女中女兒國說起
29. 沒有開花結果的導演生涯
30. 少女中的成人
31. 母親的溫煦
32. 老家滄海桑田
33. 中學國文老師
34. 初中的本省、外省同學
35. 脫代的、孤立的南部文藝青年
36. 古早的女子中學戀情
37. 眷村姐姐

第五輯 中部的東海和北部的台大
38. 東海的地景
39. 東海的人情味
40. 東海學長葉珊
41. 劇裡劇外情
42. 弘明對我的衝擊
43. 齊邦媛老師給我越來越大的驚喜
44. 文壇女英豪聶華苓
45. 大四旅美四十五天
46. 台大的安靜歲月
47. 師徒緣:余光中老師
48. 玉緣:范我存和我
49. 文月姐和臺靜農老師
50. 池塘到波濤大海──一九六○年代

引文書目

名家推薦

  如何閱讀《我的青芽歲月》?如果有人問我,且針對的是文學表現,我會建議不可忽視鍾玲提示的潛意識夢境、靈魂感應、心理分析,也不妨細細體會她那縷述現實而受節制的筆法……意象鮮活,足以當優美的散文誦讀。──陳義芝(詩人、作家)

  《我的青芽歲月》是鍾玲老師咀嚼往昔的結晶,文字吟詠,歲月光痕晃漾,予人品嘗後的回甘。──甘耀明(作家)

  《我的青芽歲月》固然是女性的自傳,自家庭、眷村、校園出發,卻又把中國風雲變色的剎那勾畫,讀之猶如翻開歷史依稀的章節。──黃秀蓮(香港散文作家)

  鍾玲在鋪寫大時代時,總是從個人與家人的心理描摹,將故事回溯到戰爭帶來的苦難,或是微物與小舉動造成她生涯的影響,更增添全書動人與深刻的抒情氣息。──須文蔚(詩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如果能用更多字來形容姐姐,那她肯定是位外柔內剛對群眾有致命吸引力的作者。──鍾堅(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國防學士班總導師)

自序

開場白

  你會問,《我的青芽歲月》是自傳嗎?但讀起來不像自傳嘛,而是一篇篇散文。自傳體應該是由小到大,按時序寫的人生傳記:何時出生,一歲家裡發生什麼事,六歲讀小學表現如何……按照時序寫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但這是我們熟悉的傳統寫法,寫歷史、傳記的編年概念,《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為這個概念、為我們的時空觀打了底。但是人生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我們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無論大事小事,都有來龍去脈,都有前因後果。編年的寫法會忽略了跨越時間一系列事件的前後關聯性,也會忽略隱藏在事件後的深層脈絡。所以我試著以一事件、一位人物的出現、或一張照片為出發點,探索其來龍去脈,其時代場景,其在我生命中不同面向的意義。這樣能串聯我不同種類的活動,也為今天的我,探求源頭。因此我依據照片,選擇生命中的點,它們在我生命中拉出一條或長、或短的線。生命線便是由無數條長的、短的線條組成。但是這本自傳仍然具有編年的成分。大致按生命中有緣分人出場之先後來安排,所以依舊有用到編年順序。

  你看過、感覺過一棵榕樹的群根嗎?除了伸延地面上的根,又有樹枝上垂掛下來的氣根,還有地底下蔓生糾結深扎的盤根。我們生命中一件多少具有意義的事就是那一條榕樹樹枝上垂掛下來的氣根,樹枝的汁液是它的來龍,落地生根的願望是他的去脈。榕樹垂下的無數鬚根,就是我們生命中拉出的那些無數條或長、或短的線。那棵槎枒挺立、根鬚茂盛的榕樹,就是生活中的你我,地底下蔓生糾結的榕樹盤根,就是你我生命中那些在視線以外、在潛意識層裡複雜交織的情感、欲望、夢想、妄想。

  我稱這本書為自述罷。你會問,這本自述到底要呈現什麼?我的回答是,探索人的內在是如何形成的。像是榕樹的種子,沒有土壤的養分、雨水的滋潤、適當的溫度、太陽的光和熱,是不會成長為樹。所以我會側重描寫親人、師長、朋友的給予,會側重描寫周遭大環境、小環境、人生際遇、甚至歷史事件,對我的影響。我們的內在有很大成分是因各種影響交織而形成。希望這本自述能呈現成長的歷程。

  其實我是個比較低調、隱祕的人,不大向朋友談私人的事情,也很少在作品中談私人的事情。我個人的經歷有時出現在小說中,但是經過小心的轉化、變形,我盡力隱藏自己的、親人的和朋友的私密。怎麼竟然寫起自述來呢?這都是因為游紫玲的鼓勵,或曰鼓動。游紫玲是我學術著作《文本深層:跨文化融合與性別探索》(台大出版中心,二○一八)的責任編輯。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我們漫步在台大思源街校區林子裡,她說:「鍾玲,妳可以寫自傳。」

  我非常抗拒這種想法,說:「我自己的事情,不想公開,而且沒有什麼值得寫的。」紫玲說:「哪裡,值得寫。妳可以想一想,用不同的方式來寫。」

  回到南部,考慮紫玲的話,忽然想到我童年時期,父親為家人拍了許多照片,因為攝影是他三十多歲時的嗜好。於是以照片為中心的自述遂成形。

  近二十年來常常反思自我中心的毛病,自我中心會蒙蔽我們的清明理性,令我們自大盲目、令我們更加任性,罔顧他人的感受。寫自述不是挖個陷阱給自己跳?令我更加自戀?所以這本自述寫得步步為營,修改稿子的時候,會檢查有沒有自我膨脹,有沒有臉上貼金,有沒有設身處地寫別人。另外一個問自己的問題是,對讀者要坦白到什麼程度?什麼算是不能公開的隱私?我想定個原則罷,以不傷害親人、朋友、自己為原則。這就要考慮詳盡、思維細緻了。但是在不傷害人這尺度下寫出來的人生,少了隱私、少了祕事、少了壞心眼、少了鬥狠,不是太平淡了嗎?希望我的筆捕捉得到動人心弦的事、捕捉得到生活的踏踏實實,但願動人和踏實的事,不會平淡。

  《我的青芽歲月》的五十篇描寫我生命裡五十個起點,以及它發展出來的緣分、事件、它結的果。這些緣分、這些果,可以發展十年,或二十年,甚至發展到今天。這五十個起點由一九四五年我在重慶出生,排到一九六七年二十三歲離開台灣到美國留學。五十篇分成五輯:「由懵懂的神州稚齡說起」、「由幸運的扶桑童年說起」、「由左營的海軍小學說起」、「由高雄女中女兒國說起」、「中部的東海和北部的台大」。

  這本書由二○一九年四月開始,先寫一篇篇散文,發表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人間福報》等副刊,還有《文訊》雜誌、香港的《明報月刊》。二○二一年秋開始把單篇連起來,重寫內容,把它深化。我進入寫作狂狀態,早上一爬起來,沖一壺阿里山珠露茶接著寫,吃完早餐接著寫,一直寫到腦子不再靈光熠熠。吃完午飯睡兩個小時起來再寫兩三個小時。有時吃飯吃到一半,腦中蹦出捕捉到感覺的詞句,放下筷子就到電腦前,加這一句。能夠過這種忘我的創作時光,活得異常充實,覺得自己在發光。拍紀錄片《大俠胡金銓》的林靖傑導演跟我聊天時說,他很羨慕這種寫作狂狀態,所以我現在描寫一下這種幸福狀態。林導演拍片時就不能享受到創作狂狀態,因為拍片涉及要安排各種煩心的人和事,不像單純的寫作那麼容易集中心神。

  這本書能寫成,要深深感謝父親鍾漢波和弟弟鍾堅。父親八十歲起出的三本自傳是《我的青芽歲月》的頂梁柱:即《駐外武官的使命:一位海軍軍官的回憶》(麥田,一九九八)、《四海同心話黃埔:海軍軍官抗日劄記》(麥田,一九九九)、《海峽動盪的年代:一位海軍軍官服勤筆記》(麥田,二○○○)。父親自傳中寫的經歷和細節撐起我筆下的童年和少年。父親寫三本自傳都是受到弟弟的鼓勵和協助。此外,弟弟常給我提供拼圖的最後一塊零片,因為他對軍區、眷區歷史的熟悉,因為他對歷來海軍軍艦的研究,所以我筆下童年和少年的軍區生活才完整。這本書能出版,當然要謝謝任重道遠的九歌出版社。希望我這些對生活經歷的理解和感悟,讀者你會喜歡。

鍾玲 二○二二年五月十日於高雄

章節試閱

1.童年相片和記憶

有人天生記憶力超強,能清楚記得兩歲時的事;有人天生記憶力弱,連小學一年級最要好同學的名字都不記得。我屬於後者。我稚幼童年時期的回憶應該非常珍貴,應該充滿異國情調,兩歲半到五歲八個月,即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到一九五一年一月,有三年多住在日本東京,因為家父鍾漢波(一九一七—二○○二)任職中華民國駐日大使館的武官。我們一家三口住的是外交官宿舍,地上鋪了榻榻米,家裡有因父親職務而由公家配置的日本女傭,我上的是大使館和當地華僑辦的幼稚園。所以在東京小小的我通三語:跟父母說粵語,跟日本女傭說日語,在幼稚園說國語。

但是這些榻榻米宿舍、公家配置的日本女傭、華人幼稚園、通三語的回憶,不是真正的回憶,大多是用照片建構的往事。是泛黃的、霉斑點點的照片,加上在我成長歲月中父母作了補充,還有父親自傳著作裡的敘述,這些故事才補齊。湊巧父親在日本期間迷上了拍照,所以留下很多我童年的照片。過了多年,什麼是自己的記憶,什麼是根據照片的推測,什麼是大人補足的?有時混為一體很難分。父親就有超強的記憶力,他七十多歲開始寫回憶錄,連六、七歲讀私塾的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他記得私塾位於廣州小南門、萬福橋長興街,為楊氏家塾,啟蒙禮時他向紙質卷軸的孔子像跪拜,向塾師行三鞠躬禮。(《四海同心話黃埔》,十一頁)可惜我沒有遺傳到父親的記憶力,但是應該遺傳到父親清晰的思想理路,還有不知由哪裡遺傳來的聯想力、想像力,謝謝天,所以才能從事文學創作。

照相簿有不少我坐在客廳地上玩耍時拍的照片,背後是一塊塊打橫長方形的、明亮的木框玻璃窗,我坐在硬中帶軟、燈心草編的榻榻米上。這生活空間對我產生莫大影響,影響在四十年後出現,左右了我的起居習慣和空間規畫,我在本書第十七章會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