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男性建構的世界:我們的雄性本位文化 The Man-Made World, or Our Androcentric Culture

作者: 夏洛特.吉爾曼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20-07-1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9867986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頁
開數:14.8 x 21 x 1.4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性別研究

定價:NTD$ 380
優惠價:NTD$ 315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夏洛特.柏金斯.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1860-1935)

  美國知名作家、女性主義先鋒,及社會運動改革家。

  父親在她嬰兒時期就棄家離去,家境貧寒。母親為保護她,禁止她與別人有過多交往和閱讀小說,童年時期很孤單,上過七所不同的公立學校。後來與父親取得連繫,得到資助,十八歲進入羅德島設計學院。

  1884年與藝術家查理斯.沃爾特.斯泰森(Charles Walter Stetson)結婚。第二年女兒出生後就變得抑鬱,接受「休息療法」,醫生禁止她下床、閱讀、寫作、縫補、說話、自己吃飯。出院後仍遵照醫生建議,盡可能居家不出,孩子不離左右,每天只有兩小時的智力活動,但後來抑鬱症仍然加重,開始出現自殺行為。她的半自傳式短篇小說《黃壁紙》即來自此段經歷。

  1894年正式離婚,與女兒搬到了加州,開始活躍於一些女權和改革組織中,並將女兒送回父親那裡。1900年,與表兄霍頓.吉爾曼(Houghton Gilman)結婚。1909年創辦《先行者》(The Forerunner)雜誌。1932年發現罹患乳腺癌,1934年第二任丈夫腦溢血過世。由於她提倡臨終安樂死,1935年服用過量氯仿自殺,在自傳和遺言中都提到寧可選擇氯仿,也不選擇癌症。

  作品繁多,包含小說、詩集、婦女和勞工等社會議題。小說《她鄉》和《黃壁紙》成為美國女權運動的重要作品,其他著作有詩集《我們這個世界》、非小說《婦女與經濟》、《他與她的宗教》、《關於兒童》、《家庭:其工作與影響》等。

譯者簡介

邵愛倫

  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企管碩士

內容簡介

女性主義先鋒作家,思考雄性優勢局面的負面效應
單一性別獨攬大權,對人類進程實為不利,人類生命應有全新的視野與層次。

雄性本位下,每一層社會關係都由男性主宰、為男性便利而生。
無論道德、法律、戰爭、宗教、教育……每個面向都是滿滿的雄性痕跡。

  在雄性本位文化中,男人無條件受到認可,整個世界都是他的世界,人類的標準建立在男性特質上;而女人的全世界就僅限於家庭,她擁有的是嚴格限定女性職責與興趣的預設場域。而其他部分卻都是男人的生活場域,此一性別獨占了人類集體的活動,並用男人獨有的姿態管理這些活動。

  男性將妻子視為財產,用成千種限制來箝制女性。將占一半人口的女性如此不正常的限制、削弱,甚至排除在外,勢必戕害女性的成長與母職的表現,對全世界有巨大的影響。要否定或扭轉這種世人公認的假設絕非易事。我們生存的整個世界、每件手工藝品、每種行業、每個科學領域、每種形式的藝術、各種日常的消遣娛樂,以及所有的政治、社會、文學、藝術、經濟等,都是全人類的成就,不該由單一性別建構。然而在雄性本位優勢的漫長歷史下,人類卻無意識地養成了雄性支配的習慣與傳統。

  今日人類的發展已到了某個程度,男女皆有能力看透並跨越性別差異,通力打造更進步的世界。為了兩性的利益著想,很值得點出單一性別過於強勢的負面效應,會對人類進程大為有害,因為一個思考、感受、行為都以爭鬥為基礎的性別,很難溫和地將人類關係趨向和諧。

本書特色

  ◎本書比西蒙.波娃的《第二性》更早38年出版。
  ◎學術界公認為具有現代性突破思想框架的女性主義啟蒙經典名著。
  ◎本書的觀點有超越時空的前瞻性與現代性。

推薦書評

  ◆《男性建構的世界》所寫,其目的是要對抗許多男性建構之「龐大」而「嚴重」的禍患,以及他們帶來的「殘酷」和「暴虐」影響。──瑪麗.希爾(Mary A. Hill)教授,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

  ◆偉大的心靈是相通的,先行者的洞識彼此呼應,她們都在從事「典範轉移」的思想工作。吉爾曼與波娃要打破的思想框架,要轉移的典範是「男性主導的觀點,男性建構的世界」。她們書寫的方向相當一致,甚至論證的方式與討論的子題也相當類似。──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目錄

成令方導讀:女性主義先行者,擲地有聲迴響不斷
前言
第一章 鑑於人性
第二章 男性建構的家庭
第三章 健康與外貌
第四章 男人與藝術
第五章 男性文學
第六章 競技與體育
第七章 倫理與宗教
第八章 教育
第九章 「社會」與「時尚」
第十章 法律與政府
第十一章 犯罪與懲罰
第十二章 政治與戰爭
第十三章 生產製造與經濟
第十四章 一個人性的世界
譯名對照表

內容連載(節錄)

第一章 鑑於人性

為了不得罪誰,我們用綿羊來比喻好了。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綿羊經常被賦予宗教形象,是畫家筆下最常用的題材、上帝認可的潔淨食材、人類主要的織物素材,同時也是靦腆害羞與愚蠢的代名詞。

在某些放牧地區,綿羊讓人頭疼。牠們無所不在,到處啃嚙,被視為破壞草地、小樹叢,乃至森林的罪魁禍首;在大草原上,牧羊人面對單調無趣的地景和羊群,孑然孤獨,放羊放到發瘋也不是奇聞。

根據詩歌描述,崽羊是上帝的首選,羔羊們會歡喜的跳躍;但是聖歌《我們如羊》(All we like sheep)中卻反覆強調綿羊這種動物迷失的習性。

科學界對於綿羊盲從的特性感到十分好奇,納悶牠們為何一隻接一隻地,自發性的模仿彼此的行為。據悉,綿羊此種本能是經年累月在野地中發展出來的。羊群總是擠成一團,摩肩接踵地在山脊上和絕壁深壑的當口悶頭亂竄;遇到衝刺或突如其來的死角時,只有領頭羊看得清該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姿勢躍過深谷。牠身後的追隨者如果完全按照牠的方式縱身躍過,則可活命;若是追隨者停下來思考,就會被後面湧上的羊隻擠下懸崖,肉身摔得粉身碎骨,獨立思辨的判斷力也隨之灰飛煙滅。

以上所述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讓人想到綿羊就會聯想到牠們的特性,綿羊其實包含公羊和母羊。沒錯,但是又如何呢?以上所說的,具體是在講綿羊中的盤羊屬(Genus ovis)。想到綿羊就會想到獸類、羊肉、羊毛,以及愚蠢,每一項都是綿羊身上鮮明的標籤。當我們想到牧羊犬(或雌牧羊犬)、想到牧羊人(或牧羊女)、想到紐西蘭那種會吃綿羊的猛禽「啄羊鸚鵡」(或雌啄羊鸚鵡)時,不分公羊母羊,牧羊人都放牧之、牧羊犬都驅趕之、啄羊鸚鵡都啄食之。講到羊肉、羊毛、羊性特質時,我們只會聯想到綿羊,完全不會想到是公羊還是母羊。同樣的,無論是羊科、牛科、犬科、貓科,或是馬科,只要講到肉、毛皮、性格特質等,都只會讓人立刻聯想到某種動物,完全不會想到該動物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