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害頻率、無害人生
這幾年,搬了無數次家。生活在打包裝箱貨運拆箱上架歸位中度過,每一次整理封箱都是場身心戰鬥,丟棄成為移動過程的必須和遺憾,不僅是物的扔倒,更是心的拋失。以至於,目前身處在漸漸成為居所的城市和空間時,常常無意識地環顧四周,想著眼前的這些物品,還可以怎麼樣精簡以應付下一次搬家,甚至想著,如果明天不再來臨,該怎麼減輕身邊親人的負擔。
但人是這樣的,通常心裡想的、期待的與現實層面經驗的往往背道而馳,就像等公車的隱形密技,當你在公車站牌前,熱切期望著某班能載你抵達目的地的車班能快快到來,不要花太多時間等待時,愈是眼巴巴地盯著期待中的車班號...
-
朴相映(박상영)
一九八八年出生於韓國大邱。在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主修法語文學和新聞傳播學,在東國大學研究所學習文藝創作。二十六歲時進入第一家公司工作,後來在雜誌社、廣告代理公司、諮詢公司等多種業界,以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之間的身分工作了七年,但從未確信那是他所應存在的地方。雖然他明白勞動是崇高的,工作是維持生計的手段也是自我實現的場所,但他沒有實現自我,反而是在經歷上班族的生涯後領悟到工作不過是一種社畜生活,開始夢想著辭職。
二〇一六年憑藉短篇小說〈尋找芭黎絲.希爾頓〉(暫譯)獲得文學村新人獎。原以為從此能脫離上班族的世界,但由於...
-
《異形》隔了二十三年才再版,或許我應該寫一篇後記。
這本詩集裡的詩,絕大多數是三十歲以後所寫。通車工作的題材開始出現,那是我在二十幾歲時未曾預見的。或許這也不是壞事。不在規畫之內的經歷可以讓我更為清醒、真實。
通車工作的歲月,我的提包裡經常放著筆記本,一本寫完換另一本。那些倉促的筆記有些後來變成詩,多數沒有。沒有變成詩的筆記並非沒有詩意──以我此時理解,任何生活經驗都可能具有詩意──而是不想另外花費心力時間,使其成為詩。工作和通車已經令我疲累不堪,「生存」躍居考量的首位,雖然對於詩的熱情還在。
或許那也不全然是壞事,其中可能還有某些奧妙的功用?只要我不放棄寫作...
-
孫維民
一九五九年生。輔大英文所碩士、成大外文所博士。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中國時報新詩獎及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等。著有詩集《拜波之塔》、《異形》、《麒麟》、《日子》、《地表上》,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格子舖》。
作者十五歲開始寫詩,文字簡約內斂,兼容知性及感性。在這本故事詩集裡,他穿越古今,抵達未來,題材和音色多變,現實與虛構並置,檢視人性和非人性,重設世界的樣貌。
-
這裡距離雞肉飯和噴水池不遠。不過,外地來的人應該不會知道有這一條巷道。它的入口很小,兩邊是高樓,像現代的山壁露出一道罅隙。逛街的人走在騎樓下,不需要一秒鐘就可以忽略它。
前天傍晚,我初次穿越這條巷道。巷口的牆面浮動著綠苔,使我以為這又是另一個陰濕的城市角落。一個轉彎,豁然開朗。巷道的寬度加倍了,兩邊的房舍安靜清潔,雖然絕非豪宅,卻是各有特色,不亢不卑。幾戶人家還有小小的庭院,竹子、玫瑰、九重葛、馬櫻丹…….在磚牆或欄杆內生機盎然,掩映著有燈的窗。
我極可能一直錯過這條巷道,無論我在嘉義住了多少年。就像許多其他的事,熟悉和陌生,這兩者的邊界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