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可能認為戴眼鏡不正常,但現在戴眼鏡的人到處都是。」
近視的人如果不戴眼鏡就無法看得清楚,行動不便的人也需要輔具才能行走,然而,前者通常不會被視為「身障」。由此可見,「損傷」本身並不構成「障礙」。誰是障礙者?這個問題的解答取決於社會如何界定「正常」,若僅從醫療的角度來定義障礙,無助於瞭解障礙的相對性。這正是為什麼,對障礙的研究與障礙政策的推動,亟需納入社會與政治的層面。
從歷史切入,本書指出身體損傷者在「前工業社會」仍可盡其所能,對生產做出貢獻。然而,進入以受薪勞動為主的資本主義時代後,障礙者在勞動市場遭到徹底邊緣化。...
-
城市電影,為那些認得自己的城市,以及城市對他們而言宛如遙遠夢想或夢魘的人,製造了幻想。電影重塑城市規劃者的希望,卻再造了城市居民對於現代都市的恐懼。分析城市電影可以回答都市研究的叩問嗎?城市電影提供了什麼樣的未來願景及過去意象?城市電影經歷了什麼變化?
《城市與電影》召喚都市理論和電影研究對話。第一篇依照歷史順序,分析三種重要的城市電影類型,每一種類型都與特定城市有關:威瑪共和的城市電影、洛杉磯的黑色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電影的巴黎意象。第二篇討論了都市研究的社會-歷史主題。首先是電影產業和個別城市的關係,接著是描繪飽受戰爭荼毒及分隔的城市,最後是...
-
日常生活的加速伴隨著數據提取的陰暗面,
隱私權、政治、治理……都是數位生活會遭遇的問題,但同時也是實現變革的通道。
透過個人及集體的慢運算行動,拿回數據主權與時間主權,實踐更均衡的數位社會。
數位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快速,很大程度上,確實改變我們的工作、消費、交流、旅行和娛樂等日常,但同時加速和分散我們的生活,影響著眾人的幸福,且將關於我們的隱私、資料和大數據暴露於外,甚至成為有心人士的獲利工具,而這些容易被獲取和分析的資料往往定義著我們的人生機遇。
COVID-19大封鎖似乎為人們提供實踐「慢運算」的新機會,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透...
-
同性戀、跨性別、女性、種族
歧異的議題,犀利的論述
大膽挑戰既有的觀點
思考最爭議的問題並暢所欲言的談論,在今日變得風險極高,幾乎沒有人想要嘗試,因為稍有閃失就會被扣帽子,是偏執狂、恐同、性別歧視、厭女情結、種族歧視或跨性別恐懼。
作者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Murray)透過本書向讀者解析,21世紀讓我們充滿歧異的議題:性、性別、科技、種族,揭開了以社會正義、身分認同政治為標幟的縱橫交錯論述,此時正影響我們的家庭、校園與職場文化。
那些曾經主導眾人意識與規範的體系,在現今世界已面臨崩裂毀壞,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決心,要替那些曾經...
-
全球最受矚目的當代非裔英語女作家 阿迪契
▋2015年《時代》雜誌「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TED演講超過兩千萬人次觀看
▋《華盛頓郵報》稱她為「非洲文學之父」阿契貝在21世紀的傳人
「阿迪契筆下的角色大多是孤身一人,飄零在陌生的實體或心理環境中……覺得沒人看得見自己、遭人抹消。」——《洛杉磯時報書評》
旅居美國的非裔作家阿迪契擅長以「局外人」視角觀看世界:
性別歧視、貧富差距、權力階級、依親移民、美國夢……
描寫現代與傳統、家庭與個人、夢想與現實劇烈衝突的十二則短篇傑作!
《繞頸之物》為阿迪契2009年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