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1920.9.30-1995.9.8)百年冥誕暨逝世25週年紀念
從許許多多、貌似瑣碎的細微末節處,
展開敘事、啟動思考、尋覓文學感性革命的逃逸路徑。
張愛玲與莎士比亞可以有何牽連?張愛玲的蟲患又與現代主義大家勞倫斯、吳爾芙、卡夫卡的人類邊疆探險之旅有何交疊?
《張愛玲的假髮》一書從當代理論概念「補遺」出發,探討張愛玲的遺囑、遺物、遺照、遺患、遺風、遺產、遺憶,跳脫狹隘的「作者論」與「傳記研究」,以期能活潑潑創造性思考何謂文學、何謂作家、何謂主體、何謂書寫、何謂影像、何謂物件,希冀凸顯文化批判與性別美學政治的「當代性」,讓張學研究從拍板定...
-
張愛玲(1920.9.30-1995.9.8)百年冥誕暨逝世25週年紀念
絞盡腦汁、招數用盡,還請來一堆理論界的天兵天將,不是故作深奧,
而是想讓她們與他們湊個八仙過海,給張愛玲賀壽來著。
如何從一個字交織出整個錦繡大千世界?或是從一個字端倪出千年的宗法感性秩序?怎樣的閱讀可以讓文學書寫「像迷宮,像拼圖遊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而怎樣的思考能在詼諧幽默中保有批判的強度與力道?
《文本張愛玲》從解構張愛玲的本名與真人實事開始,展開「文本表面」跨語際與跨文化的華麗閱讀,直搗「宗法父權」作為語言文化機制與性別權力機制的黃龍。全書穿梭遊走於張愛玲文學與傳記的「字中有字」與「...
-
楊慧儀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副教授,研究範圍為中國内部跨文化關係及文化多元現象。著
作、編輯書本包括Ink Dances in Limbo: Gao Xingjian’s Writings as Cultural
Translation、Chinese Shock of the Anthropocene: Image, Music and Text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co-edit) 等。
-
-
作者 |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摘要 |
2020年初爆發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眾人的腳步,翻轉了整個世界。隨著疫情的全球擴散與防疫機制的擴張,有關COVID-19的人社研究也日益開展,其中值得注意的主題之一是疫情與防疫措施對於學術生產的影響:學術期刊女性投稿人數的普遍降低,而在有些領域甚且出現男性投稿人大增、女性投稿人下降的現象。在性別化的照顧分工下,居家工作與視訊上學對於女性學者(尤其是身為母親者)的不利影響,可想而知,而學術產出的減少只是其中之一。這個在全球疫情擴散初期即已被注意到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很快就從知識轉為追求改變的集體行動。有一群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