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抗爭中弱勢性/別的現身
眾所周知,香港從社會分析至社會運動,都是大哥們的世界。
眾所周知,香港是--被不少香港人也認為是--男女相當平等的社會。
這兩樣自相矛盾的「普通常識」是如何並行不悖的呢?
香港的現代主體性來自資本主義,崇尚工具理性,以致社會的公共領域,也被高度「去性」(去身體)及「去性別化」。香港的向上(層階級)認同包括向身體價值的上半傾斜而蔑視下半。男性與女性,要在這社會中被看見,被認可作為「文明人」,只能變成「中性」--壓抑性,把身體的感知、慾望與需要轉化成對物質的依戀,在工作、思考、待人接物上盡量操演性別盲。
...
-
構思一個不曾存在的文化烏托邦
馬克‧班克斯所寫的這本《文化工作的政治》,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行動,其目的在於追問(或追尋)一個百年來人文科學界爭論不休的焦慮:文化能否獲得某種「解放」?
「文化能否解放」這個焦慮,就像是一抹糾纏於文化人心中的幽靈,躊躇不去,卻又未曾能奢想其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打從文化存在起,在人類歷史上都未曾「解放」過。從西方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創作的工匠們即依賴教會與貴族的委託而存在;十八世紀起法國沙龍鼎盛,創作者始得脫離對前者的依賴而開始尋求較多的創作自主權,但卻再度陷入追求沙龍主人與布爾喬亞階級青睞的困境。即便到了十九世紀,藝術家開始喊出「為藝術而藝術」(l...
-
導讀》這世界怎麼了?又會怎麼樣呢?
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劉瑞華
這本書的書名很清楚,這世界只有資本主義了。英文書名更傳神地表達孑然一身的孤獨,若是人,孤獨久了會不會產生幻覺、人格分裂呢?資本主義的人格分裂不是幻覺,這本書要告訴你現今的世界正處在兩種資本主義體制對立,而且可能衝突的當口,我們不得不想,將來會如何?
還沒翻幾頁,這本書就讓我想起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歷史終結論」。1989年他的一篇文章掀開了當時知識界看待世界的新視角,書籍出版後讓他借自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
-
這本書有時教人神往,有時又充滿顛覆,但總體來說極富趣味性。任何一位對科學、藝術或性別有興趣的人(換句話說所有人)都會想要拜讀的。 ——伊麗莎白‧寇伯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一本教人嘆為觀止的紀錄,詳述鳥類等其他動物的外表與性擇。你將會發現許多鳥類為了交配而做的古怪行為。你也將會發現為何人類不分男女都有腋毛;為何哺乳動物的陰莖大多有骨頭,人類的卻沒有;到底伊甸園裡發生了什麼事呢? ——賈德‧戴蒙,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動盪》作者
生命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的沉悶意志。從繁華的羽毛到奇特的求愛儀式,它洋溢著勃勃生機。 普蘭在本書帶我們進入了這個充滿驚喜的世...
-
開場白
到目前為止,我談到老年,就好像這個詞具有明確的實在性一樣。事實上,當它涉及我們人類,它的內涵並不容易確定。這是一種生物現象: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具有某種特殊性。老年會引發心理上的後果,也就是說,有些行為會很正當地被認為是老年特有的。就像所有的人類處境,老年也具有「存在」的面向:它改變了個人與時間的關係,因而也改變了個人與世界、與其個人歷史的關係。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從來不會活在天生本然的狀態裡。老年階段,就和在各年齡層一樣,他的身分是他所屬的社會強加給他的。這使得問題更形複雜,在各個不同觀點之間,彼此是緊密互相依存的。我們現今明白了,把生理感知和心理事實分開來考量是一件很抽象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