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百位美國人之一
宣傳專家、「公共關係學之父」伯內斯代表作
● 最初出版於1928年,引人入勝又充滿爭議,探討政府和企業怎樣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至今仍悄然持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 伯內斯在許多傳播研究皆未臻完備之際,即以敏捷的思維,從目標公眾的界定、研究分析、策略、操作到議題與危機管理都清楚介紹,詳細考察公眾討論與公眾輿論在政治、商業、藝術、教育和科學領域中形成和控制的過程。
● 伯內斯開創了置入性行銷、焦點團體、名人代言商品等商業宣傳推廣技術,成功地將商品與人類潛意識的欲望相聯繫,開啟了消費主義的時代。
● 本書透露了許多真相,書中引用的...
-
藝術與藝術家
世上只有「藝術家」而沒有「藝術」。以前,他們用有顏色的泥巴,在洞窟的岩壁上鉤勒出野牛的形狀;今天,有人用買來的繪畫顏料設計廣告海報;在這些之外,他們還做了許多別的事。我們不妨把這一切有關的活動稱為「藝術」。不過要記住:「藝術」這個字,因時間與地點的不同,可能代表各種不同的事物;同時也要瞭解,「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藝術已經漸漸變成一個幽靈,一個被人盲目崇拜的偶像。要讓一位藝術家希望破滅,只消告訴他,他的作品本身的確不錯,但卻不是「藝術」。想干擾正在賞畫的人,就告訴他,他喜歡的並不是這幅畫的藝術,而是其他成分。
實際上,我不認為單純的喜愛一座雕像或一幅畫有...
-
一本古怪、迷惑心神的小說。它看似追隨波赫士作品中謎團處處的文風,但卻又轉向討喜的抒情文體,令人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
——《華爾街日報》
其中衝擊,堪與巴拉德的顛峰之作《超速性追緝》,以及赫塞的名著《流浪者之歌》媲美!一本特異、嚇人的小說。
——《文學評論》
猶如波赫士與電影《刺激驚爆點》的相遇,你可能也會深陷這本書,不可自拔。
——《衛報》
字裡行間充斥夢幻與神祕氣息,具挑戰性的結構,捉摸不定的故事主旨與人物,堪稱帕慕克最深奧的小說。雖然,從初版以來,它就是土耳其史上最暢銷的小說,但仍然有許多土耳其人,很難理解這本書的箇中含意。
——《紐約...
-
人類是地球上最殘酷的物種?
文明是由殺戮本能發展而來?
如果人性確實本惡──
我們如何用「惡的力量」創造更好的社會?
現世如此紛亂,心理學的重要性不再亞於經濟、政治、軍事。
這可能是如今最需迫切閱讀的一本書!
霸凌、掠奪、傷害等本能從何而來?
佛洛伊德曾坦承對於人類的攻擊天性「未能充分關注」,
阿德勒提出攻擊性是「追求優越」時卻遭反彈。
明明從嬰兒時期開始,人類就是破壞的天生能手,
為什麼學者曾經如此難以面對「人性本惡」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完美維持與惡的距離,並與之和平共處?
◎獨裁政權的高壓治國方式較能維持和平?
◎民主社會確保各種意見的...
-
▍導讀《我彌留之際》:界線跨越與遺失之旅(精采摘錄)
文/蔡秀枝(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九二九年十月,剛剛新婚四個月的威廉福克納在經濟困窘的壓力,與證明專業寫作能力的壯志下,僅僅用了六週就完成《我彌留之際》。小說敘事主要由邦德倫家成員的獨白所組成。全書共五十九個章節,穿梭演繹著宗教與俗世、精神與肉體、自然與人力、語言與行動、人與動物間的衝突與糾纏。由始至終,本書都籠罩在愛笛的死亡陰影之下。愛笛的死亡是邦德倫家成員一連串自我考驗的開始。在運送棺木到傑佛森鎮下葬的移靈旅程中,他們遇到的拖延、轉折、磨難與意外,都是界限的跨越。愛笛的孩子在充斥著喧囂、暴力、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