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臺灣社會運動的特徵〉(節選)
根據作者將各項官方統計資料、文獻探討與分析、媒體報導及非結構性深度訪談等綜合因素進行剖析後發現,臺灣社會運動轉型「非暴力化」、「頻繁化」與「多樣化」,與「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等有密切關係。茲分述如下:
戒嚴時期,臺灣社會的人民集會遊行在當時是被視為一項禁忌,人民一旦違反,即被官方視為係一種「違常活動」,不啻被威權政府認為是對統治者的挑戰,亦是擾亂社會治安的根源,對於參與的民眾,尤其是領導者、煽動者與破壞者往往被移送軍法機關審判,其中幾起較具代表性的聚眾抗爭事件備受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乃至被國際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包括1977...
-
-
林春鳳(屏東縣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長)、吳鄭善明(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桂春米雅(作家)
-
好評推薦
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白樵(作家)
吳妮民(醫師.作家)
凌性傑(教師.作家)
夏夏(詩人.作家)
栩栩(詩人.作家)
──溫柔動情推薦
聽機械錶數百齒輪同轉的細囓咬音,三問錶的精準報時鈴。
讀《三十女子微物誌》,但聞聲連的ksana,剎那梵語古字意指,七十五分之一秒最細微的時間切割法。是作者在大寫的父,司禁止控制之人歿後,與步入婚姻庖廚間的本體性靈檢驗。緯婷如金工士,斬時破分融秒,其陰性時間並非滿溢顛覆況境或充滿煙硝氣息。她的女性主義帶甜,薰香,有樂音綿綿,她將自己的房間滿飾晶亮小物與大...
-
對處於冷戰分斷系統的人們來說,在現實事件發生前的各種「預感」,
並非在為即將發生的具體事件鋪陳,「感覺」自身就是真實事件。
對於權力與監控機制來說,這些感受才是驅動系統的核心。
本書指向的「情感」,並非僅是研究的「對象」,亦是方法與主體,據此歷史化台韓「社會內部分斷」、「女人的分斷」、「感覺的分斷」等命題。同時,本書透過「台韓互為參照」,來補充帝國/殖民關係以外、台韓彼此分斷區隔的歷史認識的研究方法,並企圖指出:冷戰分斷不僅運作在國際地緣政治關係,使得台韓之間的歷史總是被分斷;台韓社會內部各種主體與彼此的社會位置,亦總是被各種權力系統(帝國、殖民、國族、父權、資本主義等)區隔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