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謝金魚(歷史作家)
陳雪(小說家)
黃崇凱(小說家)
楊双子(小說家)
林蔚昀(作家)
盛浩偉(作家)
蘇致亨(作家)
簡莉穎(劇作家)
高俊宏(藝術創作者)
江櫻梅(金山高中退休圖書館主任)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陳詩雯(臺北市立松山高中歷史科教師)
陳燕琪(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楊素芳(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
-
結論
一九二〇年代是臺灣政治史上無法忽視的重要年代,儘管殖民體制日益穩固、帝國權力深入掌控臺灣各處,但就如同安德森所指出的,殖民地知識分子到殖民母國學習而引發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臺灣知識分子也是從帝都東京出發,開始了自我發現之旅。一戰後威爾遜總統的殖民地自決主張帶起風潮,接著,朝鮮三一獨立運動的劇烈衝擊,刺激臺灣知識分子思考自身的處境,進而自問「我們是誰」?「我們該如何解放」?日本內地多元思潮交織激盪,普選、婦女、無產運動多重展演、俄國與第三國際的革命路線引領,也使臺灣知識分子得以貼近國際脈動、與世界接軌,從殖民母國取得近代思想武器的他們,迫不急待點燃啟蒙之火、號召同胞,開始了豐富而奇妙...
-
繞著生命碎片療傷,追悼母親;直視性侵與暴力,溫柔如常。
史上最年輕艾略特獎得獎詩人王鷗行的第二本詩集,在母親過世後完成全書詩作,極為私密地體現身在悲痛中卻決心超越悲痛的矛盾。透過記憶的穿梭,並與小說《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的主題相呼應。生動、勇敢、充滿活力,圍繞著支離破碎的生活,尋找修復,也尋找斷裂的中心。藉由創作這本詩集,詩人意識到悲傷也許是愛最後的轉化,是愛一個人的最後的一個行為,因為悲傷永遠不會結束,也必須這樣做,才能將這最後的愛的行為轉化為自我的餘生。
「自從我失去母親之後,我覺得我的生活只過了兩天,儘管已經過去三年了——今天我母親不在身邊,昨天她還活著。這就是...
-
2019年十二月出版「海市蜃樓」第七集後,2022年元月便遭遇新冠病毒疫情封城,全球停擺超過三年,後冷戰時代正式到來,區域衝突日益高漲,中美關稅壁壘,導致全球經濟結構與消費模式產生鉅變,2024年除了國際局勢驟變之外,台灣社會因財劃法以及立法院狂刪預算也造成國防、民生乃至於文化、藝術諸多影響。尤其在此期間,少子化造成國民小學大量裁併已超越過往,低生育率近期恐無法逆轉,偏鄉差距落差擴大,本書收錄超過三十所國小即為鐵證,台灣目前總計國民小學廢校數量超過三百所,學生人數低於一百人的小學超過一千所,未來五年將有更多國小面臨裁併,連帶使得私立高等教育也超過十所陸續退場,少子化無法逆轉已成定局。
...
-
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二十年。來台念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
著有小說《故鄉無用》;散文《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我的美術系少年》;圖文書《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馬來鬼圖鑑》;以及報導文學作品《今生好好愛動物》等。
獲選香港浸會大學擔任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
圖書作品獲金鼎獎文學圖書獎、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台北文學年金、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