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
一九七〇年生於法國,於德國成長,十八歲時遷居至美國紐約,於李・史特拉斯堡戲劇與電影學院(Lee Strasberg Theatre and Film Institute)主修表演,亦曾為時尚模特,曾從事影視工作。而後重回學院,修習文學與美國文化研究,並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於慕尼黑大學教授電影研究長達十年。現為自由作家,已出版多本文學及非文學作品,包括《電影中的身分戲劇》(Das Drama der Identität im Film)等著作。小說《橙色公主》(Die Orangenprinzes...
-
江雅綺 海洋大學海洋政策研究所教授
何吉森 台灣數位匯流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周冠汝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
陳映竹 亞太網路治理論壇(APrIGF)多方利害關係人小組成員
葉志良 台灣匯流研究學會秘書長
-
作者簡介
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與哈佛推廣教育學院兼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高等俄國研究所碩士、喬治城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蘇聯政局,也曾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國會助理。除本書外另著有多本以外交政策或國際安全事務為題的著作,包括《無用:核子武器與美國國安》(No Use: Nuclear Weapons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毀滅的前夕:先發制人的戰爭》(Eve of Destruction: The Coming Age of Preventive War)與《在俄國當總統》(The
Russ...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已故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為二十世紀歐陸重要思想家、法國「新批評」大師、文化符號學開拓者。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奇葩、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於符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文本理論、結構主義等領域,皆有傑出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拉岡、德希達、布希亞等巨擘並稱於世。巴特擅長以秀異雅致的文字提煉「文本的歡愉」,發想「作者之死」文學觀,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跨越世紀的認知視窗。巴特的著作和同時代諸多理論思潮皆有交集與對話,但始終保有其獨到之處及個人思想發展上的一致性。一九八○年,巴特在穿越拉丁區大街時...
-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大家出版,二○二一)、《社會極化:比較新加坡、香港與臺北》(Social Polarization: Comparing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Taipei, Germany: Lambert, 2017);合著有《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群學出版,二○一五);編有《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大家出版,二○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