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表面安穩,然而不小心便隨時會落難的時代。
在沒頂於泥沼之前,上天是否垂憐。
「——在那種時候反而不要救他們才是對他們好。」
「我們都要這麼好好告誡自己。」
一名臺灣男子猝死於德國柏林機場,卻意外牽引出複雜的性別、婚姻與金錢關係;同時間在臺北市中心的老舊大樓裡正上演著光怪陸離的鄰里奇譚;為療情傷而出國散心的女子,卻躲不開更龐大的疏離與孤獨;而懷抱移民夢的異鄉客卻發現安身艱難,身心俱疲。各組看似不相干的人物/場景卻隱然有著神祕玄妙的牽連……
《萬福瑪麗亞》由六個短篇一系列人物的重疊與串連,不同的身分/分身演繹一齣齣偶然與必然,宿命與巧...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獄在哪裡?
「地獄空」系列,是藝術家姚瑞中近年走訪全台設有地獄場景宮廟並探究台灣信仰的拍攝計畫。「試著讓天堂拍得像地獄,地獄拍得像天堂。」以拍立得拍攝多處以道教或佛道混合信仰為主的地獄審判場景,這些場景沒有西方與東方的古典雕塑感,具有乖張奇異與扭捏可愛的獨特台灣美感。
全書採多種紙張材質與色彩鋪陳空間層次,滲入社會與時代與人文之氛圍糾葛,並收錄藝術家二位高徒-道士陳柏瑜恭繪之插畫與符咒以及信士蔡浚勝恭印之木刻版畫,書籍三邊刷金,與洋紅色的台風拼貼封面共同包覆且顯形時空裡的劇目遺跡。在過曝脫焦、即時顯影的拍立得顯相下,更具迷離奇幻,人界心間見地...
-
01藝術是人性的需求嗎?
有個學生在課堂上問我:「藝術是人性的需求嗎?」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什麼是人性呢?每個人說法不同。但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從演化的角度去觀察,藝術的出現,是否有生理學上的依據。如果有,至少藝術是我們身體本能的一部分,其必要性即能獲得某種保障。
網路上能找到一個有中文字幕的TED演講《美感演化論》(A Darwinian Theory of Beauty),講者是美國哲學家丹尼斯・達頓(Denis Dutton),他即是從演化論來思索這個問題,認為人類開始創作藝術,甚至可以追溯到語言出現之前。達頓援用達爾文的理論,主張藝術需求背後的動力,跟性...
-
作家的話
第一次感覺到天花板重量,是在我十幾歲時的某個晚上。我躺在床上打算睡覺,卻感覺眼前的天花板正壓迫著我。只要想到未來無數的夜晚裡都必須看著這片天花板度日,就覺得煩悶得喘不過氣。彷彿眼前所見的是我的人生,那絕對的時間總量將我壓垮。雖然現在已經不像當時痛苦,但仍無法擺脫塌落在我身上的絕望的重量。即使努力走完這漫漫征途,也曾經在若干瞬間中領悟,我終究還在原地徘徊。我蒐集這些瞬間,完成了《想成為一次元》。
光是寫下小說的第一段,就花了我很長的時間。我害怕回顧那些異於常人、因而令人無法直視的過往。倘若能夠逃避,我就會選擇逃避;假如能夠閉上௬...
-
語言的力量
…………
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曾說,每種語言都存在「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倘若如此,一種語言的世界觀和另一種語言的世界觀能有多大程度的差異呢?我們的語言(不僅只有字彙)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認知,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其中有爭議的問題是:語言究竟能影響我們的認知與思考到什麼程度?
以數字為例,有些語言並不使用數字,例如巴西亞馬遜流域的皮拉哈人(Pirahã)所說的語言,除了「一」、「二」和「許多」之外,它沒有表達特定數量的詞彙。如此說來,皮拉哈人對世界的認知是否和我們不同?為了找出答案,研究者進行了以下的實驗:他們在桌上放了若干個電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