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是地球上最殘酷的物種?
文明是由殺戮本能發展而來?
如果人性確實本惡──
我們如何用「惡的力量」創造更好的社會?
現世如此紛亂,心理學的重要性不再亞於經濟、政治、軍事。
這可能是如今最需迫切閱讀的一本書!
霸凌、掠奪、傷害等本能從何而來?
佛洛伊德曾坦承對於人類的攻擊天性「未能充分關注」,
阿德勒提出攻擊性是「追求優越」時卻遭反彈。
明明從嬰兒時期開始,人類就是破壞的天生能手,
為什麼學者曾經如此難以面對「人性本惡」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完美維持與惡的距離,並與之和平共處?
◎獨裁政權的高壓治國方式較能維持和平?
◎民主社會確保各種意見的...
-
▍導讀《我彌留之際》:界線跨越與遺失之旅(精采摘錄)
文/蔡秀枝(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九二九年十月,剛剛新婚四個月的威廉福克納在經濟困窘的壓力,與證明專業寫作能力的壯志下,僅僅用了六週就完成《我彌留之際》。小說敘事主要由邦德倫家成員的獨白所組成。全書共五十九個章節,穿梭演繹著宗教與俗世、精神與肉體、自然與人力、語言與行動、人與動物間的衝突與糾纏。由始至終,本書都籠罩在愛笛的死亡陰影之下。愛笛的死亡是邦德倫家成員一連串自我考驗的開始。在運送棺木到傑佛森鎮下葬的移靈旅程中,他們遇到的拖延、轉折、磨難與意外,都是界限的跨越。愛笛的孩子在充斥著喧囂、暴力、親情...
-
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赫迪厄對當代學術及社會活動領域的廣幅影響與巨大聲名,有時反而遮蔽了其人其思的真正面目。不同於一般以精英角度詮釋布氏思想,本書作者為布赫迪厄親傳弟子,嘗試以大師自行創造的分析工具考證其經典概念。此法前人不曾使用,或可藉此驗證布赫迪厄方法論的終極效益,亦不排除過程中可能發掘的理論限制,試圖揭開布氏體系深處暗藏的全新視角與靈光軌跡。
本書將從布赫迪厄獨到的方法論與敘事觀出發,透過多元場域概念之間的互動詮釋、政治活動、布氏個人生平的痛苦與愛等主題,「點線面俱到地」再現社會學泰斗的一生,將這位縱橫二十世紀後半智識界的偉大公共知識分子,置放於他自身所創建的分析法透鏡中檢視,開啟一條全...
-
克勞德‧史提爾Claude M. Steele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曾任密西根大學教授、史丹佛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常務副校長和教務長。
美國教育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哲學會、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成員。
專研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威脅、自我肯定和成癮行為。
-
序
抗爭中弱勢性/別的現身
眾所周知,香港從社會分析至社會運動,都是大哥們的世界。
眾所周知,香港是--被不少香港人也認為是--男女相當平等的社會。
這兩樣自相矛盾的「普通常識」是如何並行不悖的呢?
香港的現代主體性來自資本主義,崇尚工具理性,以致社會的公共領域,也被高度「去性」(去身體)及「去性別化」。香港的向上(層階級)認同包括向身體價值的上半傾斜而蔑視下半。男性與女性,要在這社會中被看見,被認可作為「文明人」,只能變成「中性」--壓抑性,把身體的感知、慾望與需要轉化成對物質的依戀,在工作、思考、待人接物上盡量操演性別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