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如何遇難的
二O一九年,日本發生了神奈川隨機殺人案,等校車的小學生兩死十七傷。嫌犯是川崎市的五十一歲男子岩崎隆一,殺人後自殺。他不出門、沒有工作。他小時候父母離婚,由伯父收養,小學時外表文靜,遇到事情不順心會暴躁,所以漸漸落單,畢業也不參加同學會。
幾天以後,東京市七十六歲的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拿刀刺死了四十四歲的兒子熊澤英一郎。父親事業成功,兒子一直沒工作,在家打電玩,每月買遊戲幣超過台幣九萬兩千元,近日嫌附近小學太吵,父子爭吵後,父親想起幾天前川崎市的隨機殺人事件,心想不能讓兒子害人。於是殺人後自首。
自從鄭捷隨機殺人事件以來,每次讀到這樣的新聞...
-
★ 歐普拉2011年度選書第1名★
★英國「柑橘文學獎」得獎
★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十大好書
★《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圖書館期刊》《村聲》年度十大好書
★《出版人週刊》《VOGUE》《娛樂週刊》文學類年度選書
★《蘋果日報》頭條報導_美國4大媒體網路年度選書最大贏家
★出版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文學類新書冠軍
承接馬奎斯文學桂冠,以前南斯拉夫為背景,魔幻寫實愛的故事
烽火下的生靈,恐懼傳說中神祕的老虎,與不能說的妻子
唯有發現真相,能啟動命運。
承續...
-
「方登跟湯姆.畢賽爾(Tom Bissell)、蓋瑞.史廷加爾(Gary Shteyngart),甚至早期的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徘徊在相似的領域,並與他們同樣狂熱執著在語言上,以及偏好荒謬的事物。這些故事……以超現實的風格呈現,讓其實並不那麼遙遠的過去栩栩如生地活過來。他的句子輕快好讀卻孔武有力,他的文字從不會感覺太乾淨或太小心……絕對引人入勝……一位擅長取材過去,創作震撼人心的新作家,一次令人佩服的演出。」──《洛杉磯時報書評》
「似乎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短篇小說集,但這本絕對值得……當中許多故事不但諷...
-
「缺席的過往是一場恐怖事件。」 英國作家兼藝術家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在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自傳《自承風險》(At Your Own Risk)中寫道。
賈曼想讓大眾知道在二十世紀中期至晚期,同性戀者過著什麼樣的日子。他寫著,有段時間人們無法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取向,年輕情侶因為無法公開情侶關係而自殺,還有同性戀恐懼症(簡稱「恐同」)醫師謊稱同性戀者HIV檢驗結果為陽性,希望他們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同時,他不滿於LGBTQ歷史的缺口,他個人非常需要瞭解這段歷史,瞭解壓抑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我們覺得受到孤立,無法完整認知到自己是誰,以及我們身處的世界——沒有光明的道路能指引我們如...
-
時間暴徒的敲門聲/吳明益
我是聽卡帶長大的一代。黑膠唱片和卡帶的特色之一就是,聽完一面得翻轉另一面。在「翻面」的過程中,音樂與音樂間的空白出現了,這個空白甚且不是音樂本身的空白,而是音樂跟聆聽者生活空間所交織出的「新的空白、新的停頓」。
到柏林前我已讀完《時間裡的癡人》(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又在第一周調整時差的睡前時間,片段片段地再讀一遍,並試著在電腦上把所有的人物關係畫成簡圖。這部小說,或許可以簡單地說是一個稱為「燃燒的假陽具」的年輕樂團,和一個「骨頭輕如羽毛,碎了就難以癒合」的紅髮女孩莎夏為核心,發展出的情感故事。時間則從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