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

作者:林瑋嬪, 黃克先, 齊偉先, 楊秀娟, 魏斌, 蔡怡佳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5-1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350600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32頁
開數:14.8 x 21 x 1.7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380
優惠價:NTD$ 342
庫存 > 有

內容簡介

  現在,我們在那裡遇見神?

  現代社會中的宗教樣貌一直是令人好奇的問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一定可以感覺到當代宗教的樣貌似乎愈來愈複雜多變,不易以傳統的理論說明。雖然虔信的教徒仍不少,但是那種仰賴清楚制度、具體儀式以及清晰符號界定的「宗教」似乎與我們愈來愈有距離;相反的,那些無法從日常生活中明確切割出來的宗教/靈性經驗似乎更接近當代的心靈。要怎麼理解這樣的改變及其中的意涵呢?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引入「氛圍宗教」的概念來分析當代宗教中那種難以捉摸的特質。氛圍宗教是一種飄散在感官與意識空間的宗教性。它透過媒介的物質與情感的作用,創造出氛圍與我們的感官對話,在稍縱即逝的靈光中召喚我們的情感與宗教想像。本書中的五篇文章以台灣與中國為例,探討氛圍宗教如何隱藏在宗教與非宗教的邊界,透過與我們的共感共鳴,連結到更廣泛的文化/自然經驗。如此的過程不但使宗教能突破政治的控制,帶入更多的參與者,也交織出比傳統更多層次的宗教與靈性體驗。

目錄

編序/林瑋嬪、黃克先
作者簡介
導論 氛圍的感染/林瑋嬪、黃克先

第一部分 國家之外
第一章 國家世俗主義下的氛圍宗教:以中國大學生的靈恩基督教信仰為例/黃克先

第二部分 感官經驗、氛圍與宗教
第二章 宗教與非宗教之間:香火、香路與咖啡/齊偉先
第三章 氛圍道教:轉型中的台灣當代安龍送虎儀式/林瑋嬪、楊秀娟

第三部分 宗教或自然?
第四章 想像洞天:神仙、洞穴與地方氛圍/魏斌
第五章 「荒野教?」:自然、體驗與靈性/蔡怡佳

索引

導論(摘錄)

林瑋嬪(臺大人類學系教授)、黃克先(臺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書的主旨與貢獻

本書的撰文者來自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與人類學,文章的時空含括中古與當代。雖然學科多樣,歷史脈絡也相當不同,但文章的主題卻非常聚焦,環繞在氛圍宗教相關的議題上,以突顯這個存在但過去研究未曾被關注的面向。針對各章所涉及的議題,我們將文章分為「國家之外」、「感官經驗、氛圍與宗教」,以及「宗教或自然?」三個主題。整體而言,本書雖受安格克概念的啟發,但也做了幾點修正,我們可從以下三點來談。

首先,本書同樣也將「氛圍信仰」(ambient belief)修改為「氛圍宗教」(ambient religion),以符合華人情境。這是因為傳統基督教往往更重視信仰(Asad 1993),與中國或台灣的宗教現象著重在宗教實踐有所不同。其次,安格克的分析方式的確提供我們一個具體思考氛圍的取徑。然而,本書的各章並不只是套用這個理論,而是透過扎實的歷史資料或民族誌與之對話、延伸與再創發。第三,本書並沒有預設所有宗教都是氛圍宗教,或必然重視氛圍的營造;我們的目的在於指出氛圍的感染是宗教愈來愈不可忽視的面向,尤其在當代多元社會中,宗教已經很難只以一種形式存在。雖然傳統制度型宗教依然有其影響力,但是不少宗教團體已經與各種新的物質或感官媒介結合,而使得宗教被重新體驗與想像。事實上,如此的作法也更容易觸及一般民眾、產生影響力,因為這些媒介形式往往輪廓模糊,隱密地運作在感官邊緣,有意無意地連接人與宗教。

本書各章的安排並非依照地區或歷史先後順序,而是以議題的相關性做整合。例如,魏斌的洞天研究雖處理的是中古時期的宗教,但由於討論的是神聖地景,涉及環境與宗教的關係,論點上與蔡怡佳的當代台灣眾生環境運動更為接近,因此我們將二者放在一起。這個主題放置在整本書的最後,也意味著它在未來具有相當發展的潛力。黃克先的中國基督教研究則因在政治上有其獨特性,也非常能突顯氛圍宗教的主題,因此將它放在最前面,希望一開始就能呈現從氛圍的角度切入如何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現在,就讓我們進入本書各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