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維中出版社:春山出版出版日期:2023-08-01語言:繁體中文ISBN/ISSN:9786267236420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14.8 x 21 x 1.84 cm開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鄭維中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所受的學院訓練最初為社會學,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肄業。大學時代,選修曹永和教授的臺灣史課堂,開始對臺灣早期歷史感興趣。後因加入包樂史教授主持的「邁向新夥伴時代」(TANAP,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計畫,於二〇〇六年底赴萊頓大學研讀,並於二〇一二年取得博士學位。 翻譯有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著作有《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與韓家寶合著之《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以及與歐陽泰、韓家寶合著之《費爾堡長官報告與東印度對談》。博士論文已翻譯成《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於二〇二一年出版。
春山出版 × 中研院臺史所合作書系「春山臺灣講座」首作 當今臺灣島民,嘗試認識過去歷史的時候,應當謹記,正如同本書揭示的歷史結構之存在,也應該探求並欲求「島民的節奏」已經出現的事實。那麼,在島民集體命運的起落當中,臺灣的歷史也應當對於島民生存的意義,有所貢獻。 ■鄭維中,〈結論 島民的節奏:由「場所」到「在場」〉 島嶼潛能被解鎖,歷史即將超展開! 一部以臺灣為中心的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史 有看過《海賊王》漫畫的都知道,那些奠基於大航海時代史實的故事情節,是如何的錯綜複雜、風雲詭譎,兼之奇想豐富,令人深深著迷與嚮往。但是,當你想到與大航海時代關係密切的十七世紀臺灣史,想到林鳳、鄭芝龍、鄭成功、何斌等同時代著名臺灣史人物,那種豐富的感受是否都消失了? 這不是因為歷史敘事本就不如虛構創作可以天馬行空,而是因為對這段臺灣早期歷史的書寫,長期陷入中國傳統王朝綱常史觀,或是建立在「(西方)衝擊─(東方)回應」的框架上,以致人物行動顯得理所當然,故事發展彷彿毫無懸念。 不該是這樣。本書作者鄭維中認為,十七世紀是一個「臺灣作為世界史場所」誕生的世紀,島嶼潛能在這時被解鎖,歷史隨之超展開,充滿動態的生成和演化,而且影響延續至今。當代臺灣讀者對此理解得愈是深入細緻,將愈能夠辨識今日關鍵歷史時刻的到來,進而做出正確決定。 為達成上述目標,本書特意融合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寫作方式,既描繪人物與時代,也分析結構。作者效仿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雙人合傳形式,藉由勾勒兩至三個人物或人群的不同命運走向,揭示在其背後作用的種種結構性力量,如地緣政治、地理環境、氣候變遷,乃至海上貿易格局。 全書主要分成七個章節,分別討論七個早期臺灣史的重要問題。除第一章外,其餘均以比較人物或人群為主軸。各章主角身分多元,有漢人海盜(如林鳳),有「唐人二代目」(在海外出生的唐人第二代,如鄭成功、何斌),有島嶼原住民(小琉球人、虎尾壠人),也有「第一代灣生」(小培德)。 足見本書不只是一部十七世紀臺灣史,更如副標題「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所言,是一部以臺灣為中心的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史。 ■春山臺灣講座Forum 由春山出版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同討論、策劃,在臺灣史二〇〇四年正式設立研究機構與大學研究所近二十年後,期待將幾個世代已累積出的豐富學術成果,接力化為社會的共同認識資產,從歷史更遼闊甚至意想不到的眺望中,洗練我們看向未來的視野。 ■預計書單 李毓中,《帝國的最後擴張: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書名暫定) 林文凱,《劉銘傳到後藤新平:世界史與東亞史中的臺灣近代化》(書名暫定)
「春山臺灣講座」書系總序|許雪姬參考年表【導論】追索命運的意義.歷史有什麼用?.本書組成與目的【第一章】島嶼與陸岸.島嶼的「界限性」(boundedness).島嶼的連結性(connections).「槍炮、病菌與鋼鐵」下的島嶼【第二章】要衝與飛地:小琉球與虎尾壠.航路要衝小琉球.水路難及虎尾壠.小結:「空間」與「群體命運」【第三章】海盜還是傭兵:為何林鳳不能,鄭芝龍能?.海盜與傭兵.「海盜」林鳳探路臺灣.「傭兵」鄭芝龍落腳臺灣.小結【第四章】唐人二代目:鄭森與何斌的困境.唐人二代目.熱蘭遮市鎮與何斌.安海市鎮(附廈門)與鄭森.小結【第五章】討海還是作田:早期臺灣唐人.臺灣原住民與中國沿岸居民的早期接觸.福建漁民發展異地漁業.本地漁業的發展.由農業移工到唐人移民.小結【第六章】逆風而行:鄭經、小培德與范霍根虎克的憂鬱.環繞臺灣的國際關係變化(一六五六至一六六四年).一六六四年「明亡第一代」鄭經倉促登場.「第一代灣生」小培德的中斷人生.懷才不遇的「海牙日本通」范霍根虎克.小結:「不合時宜」的憂鬱【第七章】屬國還是府縣:海外移民的歷史歧路.白銀充盈時代的結束.屬國之路:河仙鄚玖的選擇.臺米之路:施秉的選擇.小結:水田化與邊疆化的時代【結論】島民的節奏:由「場所」到「在場」.臺灣作為世界史的「場所」.臺灣居民的「在場」作為一種歷史結構.作為歷史結構的「島嶼節奏」.餘論注釋
第六章 逆風而行:鄭經、小培德與范霍根虎克的憂鬱(節錄)唐人與臺灣原住民在十七世紀之前已有七、八百年漫長的文化接觸,卻只在十七世紀急驟地緣政治變化衝擊臺灣後,才引動了此後數百年的唐人移民浪潮,原漢交錯的生活於焉開展。簡言之,唐人真正落腳臺灣,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治理所促發,而在這波十七世紀前期的地緣政治衝擊平息後,持續擴大墾殖田園的唐人農民,則進一步將臺灣原住民也拖入帝國邊疆治理之中。一六六二年起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治理大員港市的鄭氏集團,在面對近代早期的廣闊貿易網絡,仍必須透過政治上的安排進行。只是,東亞地緣政治的衝突在一六六二至一六六八年間,已大幅緩和。此一地緣政治從衝突到緩和的進程,導致十七世紀前期各種以港市為核心的政治體,退出歷史舞臺。活躍於東亞海域的那些商業菁英們,也因此失去用武之地。本章即旨在略述這樣的時代轉變,以及受此變局影響以致有志難伸的三個時代縮影人物:鄭經、小培德、范霍根虎克。以下先說明十七世紀中期臺灣周邊的地緣政治變化。(中略)【懷才不遇的「海牙日本通」范霍根虎克】想像能恢復十七世紀前期榮景的,還不只有原本在東亞海域活動的商人。當時有艘丹麥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也令人意外地在戰火中抵達了閩江,試圖經由福州進入中國市場。這個突兀的景象,與另一位前荷蘭東印度公司商務員有很大關係。他跟生長於臺灣的小培德一樣,本來的似錦前程,受到了鄭氏攻臺後一連串世局變化的衝擊。此人即是前面提到曾留駐於福州的荷蘭商務員范霍根虎克。他早在一六四八年就進公司任職,在日本商館擔任助理,後來於一六五三年升任下級商務員。但在一六六二年,因為被發現利用公職從事私人貿易,所以公司將他由日本召回巴達維亞。一六六三年,范霍根虎克擔任博特艦隊中的後衛指揮官(schout-bij-nacht),並且直到一六六四年,都被派駐在福州擔任商務員,負責說服清政府開放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直接貿易。次年(一六六五年)回返巴達維亞後,即行解職脫離公司。此時看來他與東亞的緣分已盡,諷刺的是,最終卻於十年後(一六七五年)死於爪哇萬丹海域,時為丹麥東印度公司人員,也是親自設計並推行丹麥東印度公司東亞海域商務的要角。(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