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ve Kosofsky Sedgwick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1-24語言:繁體中文ISBN/ISSN:9786267193587裝訂方式:平頁數:336頁開數:15 x 21 x 1.5 cm開類別:精選書展 > 性別研究
夏娃.寇索夫斯基.賽菊克 (Eve Kosofsky Sedgwick, 1950-2009) 曾任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英美文學教授。著有《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慾望》(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傾向》(Tendencies)、《論愛的對話》(A Dialogue on Love),以及《觸感:情意、教學、操演性》(Touching Feeling: Affect, Pedagogy, Performativity)。
林玉珍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英美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暨秘書室約聘研究員。研究專長為現代愛爾蘭英文文學。主要著作為 Justice, History, and Language in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以及譯作《喬依斯傳》。論文散見於國內外學術期刊 (James Joyce Literary Supplement, James Joyce Broadsheet, Irish University Review, Concentric、《歐美研究》、《英美文學評論》、《中外文學》),以及國外出版社 (Rodopi,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專書。
本書緣起於1980年代在美國爆發的愛滋病恐慌,以及繼發的恐同氛圍和用以壓迫同志的闇櫃知識論。全書兼備文學理論、文本分析與文化研究,結合解構主義、女性主義與同志研究,從既有的性學、性別與性相研究成果中另闢蹊徑,探討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歐美男性經典作品中的同性戀主題。 作者由釐清性相定義及性別界說入手。性別研究常以本質論與建構論定義同性戀,賽菊克則以少數化和普遍化取而代之,前者將同性戀視為少數族群,後者則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普遍現象,不過她主張兩種觀點的界線模糊,因此常被主流論述任意移動,以壓制同志。在性別定義方面,她認為同志只愛同性的性別分離主義,以及以性別倒錯為核心的性別過渡模式並非截然分明,而且和少數化和普遍化同性戀定義模式一樣,都並存於同一時期,共構多元的闇櫃知識論,這點和傅科的性相歷史研究相異。 作者以前述理論架構,細讀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亨利.詹姆斯的〈叢林中的野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薩克萊的小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及尼采的著作,藉以映照當代美國恐同文化對同志的壓迫。其深度與廣度獲得學界肯定,許之為酷兒研究開山之作。
《闇櫃知識論》導讀 林玉珍 ............... 12008 年版前言 ......................... 33導論:公理 ............................ 41【第一章】 闇櫃知識論 ................. 105【第二章】 二元對立(一)《比利.巴德》:同性戀之後 ............ 131【第三章】 二元對立(二)王爾德、尼采,以及男性身體的濫情關係 ... 173【第四章】 闇櫃中的野獸詹姆斯與同性戀恐慌書寫 ................ 233【第五章】 普魯斯特與闇櫃奇觀 ......... 267賽菊克年表 ........................... 310致謝詞 ............................... 313索引 ................................. 315
一部心與靈的非凡之作。—《國族》(The Nation) 開拓新局,成果斐然。賽菊克鎖定男性性相此一禁忌領域,所揭露的結構令人驚訝。—《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出色的文學批評、文化研究與政治分析之作,以及同志研究發展的里程碑。—《女性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 對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普魯斯特、尼采、亨利.詹姆斯,以及薩克萊作品的細讀中,充滿敏銳的觀察,將對同性關係根深柢固的恐懼連結到當代對同志的羞辱。—《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闇櫃知識論》書名的關鍵詞「闇櫃」,是同志隱匿性傾向的比喻,其反義詞「出櫃」則意指同志主動或被動公開其性傾向。闇櫃可入可出,顯示同性情慾在一般社會的地位既邊緣又核心、既私密又公開,可謂公開的秘密。在美國同志出櫃始於1969 年六月的石牆暴動, 這同志運動破天荒的能量,再度激發社會大眾對這個公開秘密的興趣,樂於消費有關同志議題的評論,尤其是八卦。然而非同志或未出櫃同志評議或消費這個公開的秘密時,態度往往流於偏頗,不自覺地參與闇櫃這「二十世紀同志迫害的決定性結構」(《闇櫃》109)。這是因為幾百年來西方對同性戀的知識論已形成恐同氛圍,滲透進意識型態,並透過司法、立法、教育、醫學等體制處罰同性戀者。更有甚者,這些體制對同志性相的定義時見矛盾,更可能以無知包裝其偏見,致使當事人的民權受損。1980 年代美國司法對有關同志性相的案件決定性的判決,以及有關愛滋病的公共論述,在在印證恐同知識論的偏執所造成的危害。這種攸關同志現實生活和知識論之間的鴻溝,亟待填補,是作者撰寫本書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