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美鈴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7-08-30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4060979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14.8 x 20.8 x 1.44 cm開類別:精選書展 > 多元家庭/教養
洪美鈴(諮商心理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目前正在攻讀博士班。諮商專業資歷超過十五年,目前在吾心基金會與各級學校擔任心理師,同時也是「親子天下」與「未來Family」的專欄作家。 她在節奏緊湊的生活中,與家裡的一對小二兄弟、一對大班兄妹,過著尋常卻狂亂的小日子,正視並接納自己是個平凡母親,和孩子一起長大。 創立FB粉絲專頁「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是為了提醒自己慢下來想一想,不要盲目地追隨習性。她在親子教養的掙扎中,記錄真實的內在轉折,並融入心理專業的分析與解讀,期盼透過文字分享和所有父母一起成長,也為自己在雜亂日常中,尋找心底一片「靜」土。 FB專頁: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goo.gl/rYbyUP
她,是心理師,職業婦女,也是兩對雙胞胎的媽!心理師媽媽理性、柔軟兼具的獨白與內省,給所有媽媽一份不完美的勇氣。 *特別收錄:【媽媽,歇一歇】【小孩劇場】溫馨處方箋* 母愛像一杯水,有時會乾涸, 一惱起來,讓人想摔破杯子。 而那拼湊起杯子碎片的黏著劑是什麼? 是對自己的慈心,是愛啊! ◆療癒妳育兒的脆弱之心,解放渴求完美的自己!◆ .對其中一個生氣,其他三個也來一旁哭鬧……哭什麼啊?該大叫的是我吧! .天啊!能不能停止「晚上不睡覺→隔天起不來」的輪迴? .孩子們起床後看到神祕禮物,驚呼連連,老二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 當十五年資歷的專業心理師遇上家裡四隻小鬼,原有的覺知與彈性只有灰飛煙滅的命運,徒留下意識的指責、攔不住的暴走,還有生氣過後的自責。而孩子明明在鬧彆扭,下一秒卻來討抱,又讓她心頭那座快噴發的火山頓時消弭。 心理師媽媽直視育兒過程的苦與甜,犀利的分析與覺察中,也以溫柔細膩的眼光接納自己。她的文字,讓每個曾經自責、糾結與懊惱的媽媽有了心靈出口:「原來,我們都一樣,當不了戒吼媽;一樣會焦慮,也無法完美。」 卸下所有身分,每個人終究只是自己。唯有接納自己只是個愛孩子,有時也會當機的「不完美母親」,才能在教養中,與孩子一同成長。
◎這不是一本教人成為好媽媽的書,而是為每個想當「完美媽媽」的妳所寫的療癒、解放之書。作者以生動直白的文字記錄育兒過程裡的歡樂與溫馨,理智斷線與不知所措;道出身為母親的真摯情緒,讓所有媽媽知道:「我並不孤單。」 ◎特別收錄I【小孩劇場】:〈冒煙〉、〈腦袋破洞〉、〈「負責任」放假了〉、〈脫軌〉、〈妹妹想要的……〉、〈吼媽剋星〉、〈噩夢〉、〈討抱〉、〈高規格道歉〉、〈認真就輸了〉、〈蜜月?〉、〈放屁〉、〈拖延本能〉。 ◎特別收錄II【媽媽,歇一歇】:「為母則強」,不是不脆弱,只是母親角色讓我們變得勇於面對與處理脆弱吧!媽媽的暴走或迷路,都只是展現媽媽的本質也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已。
★王宏哲(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 ★王南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 ★陳安儀(教養作家) ★隋棠(演員) ★番紅花(教養作家) ——拭淚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無論是媽媽,還是心理師,終究都是我自己 * 依著糾結與掙扎的習性而活 我是個媽媽,是個心理師,還是某人的老婆、家人、朋友……就如同擦身而過的每個人,身上掛著各種角色。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同樣抱怨著豔陽、陰雨,也擺出同樣的表情:看似熱切,其實帶點著急;貌似平穩淡定,但其實已和疲倦分不清。 蠟燭多頭燒,也許要關心的不是有幾頭,而是「怎麼燒」。 我不想熄滅任一火苗,有著想燒出價值的野心,好些日子,我的媽媽魂被這個野心嚇壞了。 因為我終究沒真為孩子們犧牲什麼,一樣追求個人的成就,也在意著自己人生裡的各種需求。喜歡玩耍、看書,就帶著孩子們遊戲和閱讀。不喜歡煮菜,就帶著孩子們感謝有婆婆、媽媽代勞。順風我就搭車,逆風得過且過…… 每天睜開眼睛,我不會去想為什麼要早起,腦袋裡轉著的是:「今天要準備什麼早餐?」「希望牛奶別再打翻。」然後伸個懶腰,外加一句口號:「萬能的天神,請賜予我神奇的力量!」像是鼓舞,更是催眠自己:今天也將安然。接著,像個陀螺般旋轉,時而滿足快樂,時而暴走失落,總之,盡力滿足所有角色的需求。轉啊轉了一天,又在孩子們大呼小叫的喧鬧聲中催趕他們上床,偶爾說故事、玩遊戲,偶爾喝斥威逼,湊合著走向一天的結束。 直到再度睜開眼睛,浮現腦海的問題又回到:「今天要吃什麼早餐?」 某天,我和先生在看著孩子們玩沙。 我說:「時間差不多了,你去叫他們收一收吧!」 他不肯起身。我們相互推諉,逐漸為自己的藉口加碼: 「你快去吧! 去叫他們會讓我覺得心悸!」 「妳去啦!因為我已經窒息了。」 心悸與窒息……我笑了出來。這就是平凡父母擺脫不了的疲憊和焦慮。 我想,原來這個開設親職講座的心理師,骨子裡也是個平凡又疲憊的母親。 心理師的訓練教會我,要能放鬆的關鍵在於:自己能否停一停? 能否有知覺地過日子?然後,練習更有彈性與洞察,篩選一下,做對的事,而不是糾結著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多好。蠟燭可以多頭燒,但若沒油了、該熄火時,就別留戀掙扎,放手就好。 這些覺悟理應有助於我活得更美好,可惜屬於我的真實是──每天回到家,這些覺知、彈性與洞察能力也跟著下班了。我常依著舊有的習性,陷入喧囂狂亂的世界,再為了躲避喧囂,有時憤怒控制,有時驚慌遁逃。 當「心理師」與「媽媽」兩種身分不斷分裂,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論自己扮演什麼角色都是冒牌貨的感覺。 * 認清、接納「非名牌」的自己 那就踩著真實的步伐前進吧! 或許那才是屬於我的,名為「真實」的品牌。 讓這個真實的自己回家當個媽媽,這個媽媽,內在有愛、溫暖、堅強、包容……這些被歌頌的偉大之處,但同時也有疏忽、控制、憤怒、罪惡與軟弱等黑暗的角落。 若想少些狂亂、多些安定,要做的也許不是掙扎著擺脫那些黑暗,而是去直視、整合這些真實。唯有走過面對不完美的失落,才有餘裕能安心地與孩子連結,看進孩子的本質,也喚醒此生成為媽媽的中心價值。 就像有次和朋友聊到出國的事,他聽出我的羨慕,笑問我,「如果從頭來過,妳要跟我交換嗎?」一句話秒停心裡的落寞,浮現的是四個孩子真摯熱切的臉,無論再煩、再亂、失去再多,想當媽媽的心倒是沒有後悔過。 就撂開手,不糾結了吧! 我就是個有野心還帶點全能幻想的媽媽。適當的野心,是自我期許;合理的自私,只是優先選擇愛自己。在體會到能力有限的焦慮之後,才能感覺到認清真實的放鬆。 為了家人希望自己全能,或許也是一種愛無敵。 * 好奇觀察孩子的本質 我有四個可愛且具獨特個性的孩子,樣本夠多的教養體驗,足以讓我信服孩子與媽媽的天性裡,都有相當程度的「求生」能力。 這四個孩子,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裡容易成為焦點,我也常接收到旁人體貼的關注:「這麼多孩子,要如何教養他們?」我總在語塞、詞窮中笑著帶過,「我想,應該是我們都有能力相互適應著活。」 老大、老二是第一對雙胞胎,特質彼此互補。老大人稱「散仙」、「理由伯」,個性樂觀散漫,笑口常開,經常落東落西。遇到麻煩時,要他想理由比想解決辦法還容易。老二則是傳說中的「出頭哥」,他較有想法和意見,有時是源源不絕的創意與行動力,但是個性較為敏感、堅持,不順他意時需費力引導,以免招來一場玉石俱焚的情緒風暴。 老三和老四是第二對雙胞胎。老三有溫暖的特質,熱愛昆蟲和動物,會招呼流浪貓並為牠取名字,不給他養寵物,就養小強和書蟲。他是哥哥的「神奇寶貝」,因為他會努力跟上哥哥的腳步一起玩耍,樂當被哥哥收服的小隨從(當然也會哭著告狀哥哥待他太凶、太不溫柔)。至於最後一位「大神妹」,有屬於排行所賦予的高超生存觀察本能,還內建了極佳的語言認知系統,往往在上述三個男生(甚至是爸媽)思緒混亂、戰成一團時,提供「籤詩級」的解決辦法。 * 摸索並朝向教養的價值 四個孩子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們成長的走向,定然也有部分取決於父母灌注的教養。 我問自己:如果不自欺欺人,如果我有信心,有足夠的彈性與教養能力,我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不是為了傳承家庭香火或完整我們的生命需求,也不是要延續我們的生涯目標,更不只是要他們有不啃老的獨立。我希望他們能快樂而自信地存在,希望他們勇於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也希望他們能慈悲、善意地看顧別人,更盼著他們和世界有連結,並且貢獻一己之力。 守護這些期待,才能讓我們即使面對教養的疲累、迷失、紊亂與困境,依然可找回平穩的步調和努力的意義。 我們的確無法預期孩子們是否能長成我們心目中的模樣,但我想,這些教養價值與依歸,定會對我的言行與心性產生重要的牽引,也會成為每時每刻我在規範或支持孩子時,永不放棄引導他們前行的方向。 * 覺知而有彈性地並肩前行 關於教養,我無法傳遞所謂最好的方式,而是去接納自己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在其中保持覺知與彈性,並且朝向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而去。這本書分享這些日常故事,一方面祈願身為父母的我們好好呼吸,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也從孩子身上汲取直觀的能力,讓我們有力量與方向能持續改變。 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有一句詩是這樣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天每天,是平靜還是狂亂,是辛苦疲倦,還是充滿樂趣,的確都是來自我的視野。 我問自己,我視野焦距的收放來源為何? 是僵化,還是具有彈性? 我想,那終究來自有覺知的生活。所以,我記錄我的內心戲,一件件、一樁樁地,記下與孩子的對話,珍視孩子平淡無奇或是意料之外的各種表現。 正視糾結確實會帶來一些難受的感覺,我猜想這也是許多父母都曾出現的共同掙扎,但當我們試著開放地抓取,清醒地挪動,相信在每個認真看待孩子、覺察自己的當下,都有機會感受到教養的天堂經驗。 然後我們將深刻體認──原來,親子是這樣彼此並肩前進的;原來,「老師」就在我們的身邊。